我是代寫企業(yè)傳記作家、回憶錄作家——創(chuàng)始人回憶錄(13)

 開寫創(chuàng)始人故事     |      傳記作家陳駿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6-01
那幾年,我宅在家里看書反思。有一天,我突然被腦海里冒出來的一個問題吸引住了:如果我把過去寫短文案的一點優(yōu)勢變成長文案,變成一本書,那會怎樣?如果不設限制地往下想,令人興奮。這也是臺灣文案天后李欣穎的思維習慣。我如何給自己重新定位?

回顧人生過往,好像一切都是為了今天的新定位。
DM雜志夢破滅了。
動漫垂直門戶網站成功了。
接下來,傾注心血的兩個電子商務商城失敗了。
接下來,我要折騰什么?
定位成為一個作家,會發(fā)生什么?
我是回憶錄作家、企業(yè)傳記作家,想寫就寫,不想寫就不寫,符合我的性格。掙個三瓜兩棗,想著可行。
 
任何故事、文學作品都起源于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這一本質問題。

如果一個學校的孩子,人人都會魔術,那么,會發(fā)生什么?《哈利·波特》橫空出世了。

如果一個小男孩突然收到星外文明的奇怪的求救信號,那么,接下來會發(fā)生什么?這是《星球大戰(zhàn)》的故事。

于是,我瘋狂買書,研究西方的創(chuàng)意寫作和羅伯特•麥基的《故事》理論。西方創(chuàng)意寫作的核心觀點是:作家是可以培養(yǎng)的,作家人人可為。這和中國高校中文系教授堅持的——中文系不培養(yǎng)作家形成鮮明對比。英語中作家有二個含義:一個是正在創(chuàng)作的人,不管其職業(yè)身份和背景是什么。另一種是職業(yè)和身份,以寫作為業(yè)的人。

其實,我們大多數(shù)平凡的人都有寫作的夢想,但出于對自己的不自信,對作家的神秘感或認為高不可攀,只能把夢想藏在心底,淡淡地遺忘。一個更實際的原因是,我們的中小學和大學幾乎沒有實用有價值的寫作課。大多數(shù)人并不想當文學作家,只是希望能把要表達的事情和觀點說得清楚,讓人看得明白就好。前幾年,清華大學開設寫作與溝通通用課程,竟然成了新聞,想來讓人感慨。

在粉絲部落經濟如火如荼的今天,在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,我用六七年時間笨拙地研究故事和創(chuàng)意寫作。為了愛好,為了好奇心,還有,為了年輕時目空一切、狂妄、甚至有點虛幻的廣告夢。 當我清楚知道生命是有終點的時候,我會用寶貴的時間,拋開所有的限制,想盡方法奔跑和飛翔。過去的知識積累持續(xù)發(fā)酵,就像窯藏幾十年的醬香茅臺酒一樣。我的首部規(guī)劃18萬字的以漢代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已完成了1/3,我期待早日正式出版。

廣告是講故事,品牌是講故事,新聞是講故事,電影是講故事,動漫是講故事,訪談是講故事,傳播是講故事,營銷是講故事,人生就是一個故事。個人軟實力或者說個人品牌的標志之一就是要有專屬自己的故事。名人和普通人的差別之一就是,名人有故事,普通人只有名字。

你是誰?你想要什么?為什么想要?你會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東西?什么阻礙了你?后果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