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中年人的家族歷史責任:名人和普通人都可以“代父立傳”

 傳記文學研究院     |      傳記作家陳駿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1-02

(代父立傳名人傳記——柳青傳)
 
 
傳統(tǒng)觀念認為:代父立傳一般是名人之后為父作傳。名人子女為父母立傳,我統(tǒng)稱為“代父立傳”類傳記或回憶錄。
 
公開出版的名人之后“代父立傳”舉例:
 
如遼寧人民出版社曾出版“父輩叢書”,內中收有朱敏的《我的父親朱德》、田申的《我的父親田漢》、韋韜的《我的父親茅盾》、舒乙的《我的父親老舍》、蔣祖林的《我的母親丁玲》、郭淑英的《我的父親郭沫若》、任遠志的《我的父親任弼時》等等。
 
春風文藝出版社也曾推出“我的父親母親叢書”,內中有曉風等人所著《我的父親胡風》、張伍的《我的父親張恨水》等等,這都是出版機構集中推出的“代父立傳”類傳記作品。
 
其他個別出版的“代父立傳”作品就更多了:劉愛琴的《我的父親劉少奇》、盧國紀的《我的父親盧作孚的父親》、蔣緯國的《我的父親蔣中正》、馮理達的《我的父親馮玉祥將軍》、韓子華的《我的父親韓復榘》、廖夢醒的《我的母親何香凝》、梅紹武的《我的父親梅蘭芳》、張樹年的《我的父親張元濟》、茅于潤的《我的父親茅以升》、陳其經的《我的父親陳序經》、賀逸秋的《我的父親賀綠汀》、林慰君的《我的父親林白水》、林太乙的《林語堂傳》、周海嬰的《魯迅與我七十年》、葉至善的《父親長長的一生》、老鬼的《母親楊沫》、梁文薔的《梁實秋與程季淑:我的父親母親》、劉可風的《柳青傳》……可謂不勝枚舉。(資料來源:《現代傳記研究》第8輯2017年春季號)
 
2025年1月,導演方勵開始在小紅書寫自己的家史。他需要從長輩留下的只言片語中,在一個悲慘故事中尋找自己的“來時路”。他說:“了解父母,了解家史,能讓人更清晰地認識自己,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。”
 
作家淡豹開始寫自己的家族簡史。她一直收藏著家里祖輩留下的三本筆記本,但從不打開,“擔心會看到痛苦、不舍、寂寥。”
 
豪門望族、成功人士家族都重視家族歷史的搜集與整理,因為他們知道:學歷教育替代不了家族歷史教育;名人之后寫父輩的傳記除了還原父輩的真實的人生經歷,還有市場價值。
 
普通人的傳記就是口述史,并不需要嚴格的考證,也不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(yǎng)和寫作技藝(當然,名人之后寫的父輩傳記多為代寫)。有三種目的:單純記錄父輩足跡,盡到晚輩責任;二是從商業(yè)角度考慮;三是前兩者兼?zhèn)洹?br /> 
 
代父立傳的好處有:
 
1、普通人的回憶錄,需要家族成員共同完成,這種寫作活動,可以凝聚家族認同感,促進家族分支間的聯系。
2、無論是父母的自傳、概況、回憶錄,倘或詩文集、紀念冊、剪影本等,都是一份孝心的載體、都是一種寶貴的家書、都代表著一個家庭孝道香火的延續(xù)。 
3、普通人的認知覺醒,想要留下痕跡、渴望被看見。 
4、世界紛繁喧囂,“來時的路”能照亮你前面的路。
 
 
紅杉樹人物傳記工作室的作品案例:
 
1、名門之后的“代父立傳”,如:財富家族多主人公多主題回憶錄寫作案例《人生使命》。
 
2、普通人的“代父立傳”,如:中醫(yī)世家回憶錄改稿潤色作品案例:《一生的腳步》、走西口家族傳記案例:《我們這一輩子——從苦難到幸福的生活》,等等。 
 
資料引用來源:
 
家族史寫作悄然流行,他們通過書寫“看見”父輩與自己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23744727461680926&wfr=spider&for=pc

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
 
為父母立傳,盡文化孝道!不能再等了!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29757496928707239&wfr=spider&for=p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