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德剛是怎樣寫“李宗仁口述歷史”的?——傳記回憶錄寫作輔導課(14)

 傳記文學研究院     |      紅杉樹人物傳記工作室編輯部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5-01

 

大家好!我是開寫傳記陳駿,開寫傳記的客戶類型多種多樣,有企業(yè)家、名門望族的后代(富豪)、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、商人、退休老干部、中醫(yī)世家、走西口的后代、闖關東的后代等等。寫好回憶錄需要作者和回憶錄主人公的共同努力,缺一不可。

 

寫好回憶錄(口述歷史),僅僅在搜集資料階段就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:

1)作者和主人公面對面訪談,取得主人公口述資料(可能多數(shù)需要多次訪談,如果有條件要圍繞主人公擴大訪談人名單范圍,訪談人越多越好);
2) 作者搜集和主人公相關的資料;
3) 作者整理資料,形成初步回憶錄框架,然后根據(jù)需要,再回頭訪談主人公,或搜集更多資料,循環(huán)往復,直到回憶錄比較完善,到定稿為止。  

 

這三條,每一條做起來都非常辛苦。我和客戶面對面訪談的時候,如果時間是二天還好,資料的邏輯大概我很快就有個判斷;如果是面對面交流三天甚至一周的時候,雙方都處在“崩潰”邊緣。主人公在口述的時候,受記憶、情緒、身體、過濾因素的影響,講了這點,漏了那點,甚至講了芝麻,漏了西瓜(當然芝麻也很重要);時間錯誤、人名、地名、年代或事物方面的疑問;前后不通、張冠李戴,主觀、片面、情緒化、回避事實過濾美化是每個人的正常心理反應。在這些情況之下,作者的素養(yǎng)就要起重要作用。
 

我以唐德剛創(chuàng)作《李宗仁回憶錄》為例說明。唐德剛生動地記述李、唐合作的情形:
 

我替胡適之先生寫口述歷史,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,另外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證補充。寫“李宗仁口述歷史”,更麻煩,因為李先生是軍人,他連寫封信都要找秘書,口述時也隨便講講,我必須細心的找資料去編、去寫、去考證,不明白的還要回頭和他再商討。而他是大司令官出身,他講的話習慣上就是命令,有疑問反問他時,他都說:“沒錯!沒錯!”我說:“大概有點錯吧!”他立刻又說:“沒錯!沒錯!”我想我以前在他部下當兵也只是個少尉,而他是上將,以一個少尉來指揮上將是很難的,所以我只好慢慢地想法子說服他,把一些不清楚的問題反復問他,結果他說:“有書為證,沒問題!沒問題!”于是拿了一大堆書給我看,結果都是“稗官野史”一類的書,我說:“你們做司令官的,如果情報不正確的話,像臺兒莊戰(zhàn)役就沒法打仗了;我們搞歷史寫文章的也一樣,如果情報不正確也會鬧出笑話來,您剛才說的這些情報雖然有書為證,卻也有可能是假情報。”他說:“有點道理!有點道理。”費了不少工夫,才慢慢地進入狀況。不過李宗仁的口述歷史,統(tǒng)計起來,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他口述,百分之八十五是我從圖書館、報紙等各方面資料補充與考證而成的。所以所謂口述歷史并不是一個人講一個人寫就能完成的,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。①
 

如果回憶錄作者僅僅充當錄音機的作用;如果只是李宗仁說,唐德剛記錄,沒有整理推敲,按一定邏輯成文,那一定是讀者讀不下去,語不成文,顛三倒四,訛謬百出。所以說,寫好回憶錄,哪怕是普通人的口述史,哪怕是要求不高,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需要作者和主人公同頻,共同努力。不像有的媒體上講的“二周完成回憶錄”“初中生也能勝任”。


參考資料:

①[美]唐德剛:《文學與口述歷史》,載《史學與文學》,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,第2頁。